當提到「理財」,大多數的人第一直覺就會認爲是投資,並一頭埋入研究要買股票、ETF還是基金。
然而購買保險應該比投資更先規劃,保險甚至能讓你在投資上賺更多錢。
底下小山姆用3點告訴大家為什麼。
保險能幫助你的投資賺得更多
假設一位25歲收入4萬的A,在扣除生活開銷後還剩1萬。
於是計畫將這1萬定期定額投入0050,預計投入30年,累積自己的一筆退休金。
根據0050過往的紀錄,年化報酬率大約10%。
如果一切順利,隨著時間和複利的效應,最終可以獲得2260萬。
然而在28歲的時候,因為上班路上的一場意外,造成A大腿骨折,必須住院開刀和打鋼釘,並且休養兩個月,沒有保險的A必須要支出的項目有:
- 自費的醫藥材和住院共花了20萬。
- 收入因為休養暫停,同時仍有日常開銷,共損失10萬。
A的積蓄都放在0050中,只能選擇變賣股票來換取醫藥費和生活費。
相當於前3年的投入都需要提款出來,等回到工作崗位上有收入才能繼續投資。
少了3年的投入,最終獲得的報酬是1645萬。
這兩者的相差接近600萬,而非只是單純因為車禍損失30萬。
保險讓你學會投資中最重要的風險意識
仍有不少人認為保險根本用不到,繳的可能比用的多,甚至用投資報酬率差的角度看待。
這都是因為沒有風險觀念所導致,用這樣的心態去面對投資,很容易就會忽略超過自身能承受的風險,並且把自己暴露在危險的狀態底下。
保險本來就不是投資,不該用報酬率的角度看待,而應該將它當作一項保障你生活的支出成本。
萬一因為疾病或是意外而導致無法承擔的風險時,能夠轉嫁到保險公司的一項理財工具。
如果能夠真正理解保險的用途,當你在投資的時候,也會將風險看在第一位,而不是報酬率。
保險能降低不確定性,讓你更勇敢的投資
有一派的人認為,自己存錢準備醫療費,比起買保險來說更划算。
以理性面來看是有可能達成的,前提是風險不能在還沒存到錢就發生,以及身體夠健康,不需要花太多存款。
但心理和感性層面來看,這個做法卻非常糟糕。
首先是人類習慣規避損失,比起繳交保險費,如果要叫你從存款中掏出一大筆醫藥費,是更加痛苦的。
再來是人類討厭不確定性,面對將來不確定的意外和疾病,到底應該準備多少錢才足夠呢?是3萬?30萬?還是50萬?如果面臨長照狀態,我想500萬可能都不一定夠。
不確定的狀態會讓你更不敢放手投資,可能要擔心突如其來的狀況發生,去支付這一筆錢。
如果你改成選擇每年支付一定的保險費,將意外、疾病甚至是長照的風險都轉嫁到保險公司上,那你就能更勇敢的投資。
然而有投保,和是否擁有完整保障,則是兩回事,下一週小山姆將告訴大家什麼是完整的保障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