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實支實付走入歷史後,用三個面向來規劃保障

在2023年底金管會公告了實支實付改革的資訊後,新聞、社群軟體如IG、Threads上可以看到大家討論的相當熱烈,而小山姆的私訊也不停的被詢問關於實支實付的相關問題。

其實在小山姆的觀念裡,實支實付有幾間不是重點,額度才是重點,保險也是一筆支出,如果實支實付投保了六張(3張意外實支、3張醫療實支),每年光是實支實付的費超過3萬,這樣難道就是對的選擇嗎?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樣,不過可以好好思考看看這個問題。

此外,保險的種類有那麼多,實支實付也並非理賠所有狀況,請讀者先不要因此感到慌張或焦慮。

在雙實支走入歷史後保障的規劃方向該注意什麼?小山姆將在本篇文章從三個面向來提供給大家想法,也歡迎讀者在底下留言回饋。

雙實支實付正式走入歷史

今年(113年)7月1日起的實支實付改以損害填補原則理賠,也就是理賠總額不可超過看診收據上自費的金額,這可以說是近年來金管會針對醫療險做過最大的變革,消息在2023年底出來後沸沸揚揚了半年之久,終於在本月初算是落幕。

舉例來說如果保戶在7月1日後投保了A、B兩家保險公司的實支實付各30萬,本次住院自費共花了30萬,那總共只能申請30萬理賠金,至於是和A申請還是和B申請,又或是A、B兩間各申請15萬,根據多家媒體報導,金管會表示可由保護自行決定,保險公司若推託理賠則可向保險局申訴。

加入理賠到底應該找哪間保險公司的不確定性後,此刻保險公司只願意承保沒有投保過實支實付的保戶,且僅接受收據正本理賠,簡單來說就是雙實支甚至是三實支正式走入歷史。

提高實支實付額度

既然不能購買多張實支實付,回頭能做的就是先提高額度。

確認自己身上的保單目前實支實付的額度有多少,並將額度提高或是搭配自負額商品來增加額度。

至於額度多少才夠呢?上表是根據健保署醫材比價網的資料,將常見且高單價之醫材費用列表出來讓大家參考,並根據預算及可負擔風險來規劃。

增加一次金理賠保障

除了提高實支實付額度之外,也要思考那些無法承擔的巨大風險,像是重大傷病或是癌症,當遇到這樣的疾病後,收入可能面臨中斷,長期進出醫院與病魔抗戰也是預期之內的事。

癌症的化療支出一年費用約50-220萬,標靶藥物則是一年60-360萬。

這時候一次金理賠的保障就非常重要,除了用來補貼收入支應日常開銷之外,同時也補足實支實付額度不足或不在理賠範圍內的狀況。

規劃長期照顧費用帳戶

根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台灣老年臥床或失能的情況日益增加,不健康的存活時間高達8.47年。

若需要長期照護,每個月的支出落在3-8萬之間(看護、營養品和尿布…等),總支出就會是300~800萬元。

然而符合需要被長期照護是一種狀態,可能是因為意外或是疾病後所照成,包含巴氏量表中的六項功能障礙或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但卻不一定需要定期到醫院去做手術或是住院治療,這樣的情況當然就不在實支實付的理賠範圍內。

因此擁有支應長照花費的保障就會是非常重要的事,長期照護是小山姆認為支出最多、家人心情受折磨最痛苦且風險也最大的一項,但卻因為看似離我們很遠而最容易被忽略。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