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心態的作者Morgan Housel之前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現為創投基金協和基金(The Collaborative Fund)合夥人。
這本書不會告訴你想要致富要買哪一支股票或是投資什麼標的,反而告訴我們該怎麼去好好看待金錢、運用金錢。
書中用了許多故事來傳達作者想要給大家的20堂理財課程,每一堂課都銜接上一堂提出的問題,並且前後呼應,小山姆很推薦剛開始踏入投資理財的讀者閱讀,當對金錢沒有完整的認知時,存款就只是拿來炫耀的數字。
除此之外也推薦投資了一段時間,累積一定財富的人閱讀,會讓你對於金錢有新的看法,並且找到自己最快樂的花錢方式。
底下是小山姆針對20堂課程整理出來的7大重點,首先放下對家人投資成功與否的成見,接著開始規劃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並保持耐心,最後退出競爭和比較,享受時間帶來甜美的果實。
這次是小山姆第二次讀這本書,其實第一次讀是沒有什麼感覺的,最後一段分享這兩次閱讀心境上的差別。
沒有人是傻子,大家都是從經驗來做出投資決定
如果你的父母,因為投資擁有許多財富,那恭喜你的起跑點贏別人許多。
若你的父母沒有投資股票而賺錢,請不要責怪他們,因為大家都是在當下透過自己的經驗做出認為最好的決定。
2006年兩位美國經濟學家透過50年的資料來研究美國人如何理財,一般來說,大家應該要根據自己的投資目標和當下有的投資工具來做決策。
但實際上卻不是這樣做,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會大幅奠定在他們那個世代投資人所擁有的經驗,特別是他們剛成年時的經驗。
我們來看兩張台灣加權指數在不同時期的圖表。
如果你的父母年紀落在55-65歲,那1998年到2010年正值青壯年,是開始接觸投資的時期,這之間他們歷經了網路泡沫、金融海嘯,在1998年初投資一筆資金到加權指數,12年過去了幾乎沒有賺到錢之外,中間還一度下跌超過50%。
有可能在遇到第一次網路泡沬下跌後他們早已退出市場,當2008年發生金融海嘯時,反而慶幸自己沒有投資股票。
第二張圖的時間是2014年到2024年的今天,這10年之間加權指數上漲超過1.5倍,任何人看到這張圖都會想,沒投資股票的人是最笨的那群人。
而這段時間剛好是上一張圖那群人的小孩準備開始投資的年紀,他們參與到的是股票蓬勃發展的歷史,股票一定是他們投資的選項之一。
兩群不同時期出生的人,參與到的歷史不同,做出的決定不一樣。
因此不要去責怪為什麼父母不投資股票,在資訊還不流通的時候,他們已經做出當下最好的決定。
存錢、存錢、存錢
作者在書中,非常強調存錢的概念。
存錢這段落作者是這樣說的,投資報酬率可以讓你有錢,但無論是哪一項投資策略,經過了多長時間的考驗,他終究的結果是籠罩在不確定性中。
然而個人的儲蓄則是完全操之在己,自己可以百分之百的決定要留下多少錢在銀行帳戶。
這些金錢就能夠讓你有底氣去自由的運用時間,不用委屈自己做不喜歡的工作、不用害怕萬一被裁員怎麼辦。
除此之外也能夠在市場恐慌下跌時,有資金加碼投資。
意外隨時來臨,要預留犯錯空間,選擇睡得好投資方式
意外是那些你永遠想像不到的事情。
網路泡沫、911事件、金融海嘯、新冠肺炎,這些都是大家想像不到的意外事件。
每當我們思考未來的投資報酬時,都會拿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待事情最好或最壞的情況,但其實這些意外是沒有辦法預測和想像的,如果能想像得到,那就不會發生了。
從意外唯一學到的事情就是,承認我們無法預見下次的意外是什麼,以及什麼時候來臨。
預留犯錯空間代表承認自己可能錯了,這是很不舒服的感覺,我們總是想掌握一切,知道未來會怎麼走。
當面臨手中的股價下跌50%,你能夠安然地撐過去嗎?
面對試算表上的數字,我相信答案一定是可以的。
但試想一下,回家看到正在讀國小的兒女、你或是另一半正想準備轉換工作跑道,同時還有房貸、車貸正在繳,而此刻你的資產從原本的500萬剩下不到250萬,你會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不是傷害家人未來的錯誤作為。
如果你有做好預留的犯錯空間,像是握有一定比例的現金、資產部位一部分規劃在債券,那你就能比較不擔心的面對市場的波動,甚至在下跌時可以勇於加碼。
投資不只是數學公式,更參雜了人性的成分,因此選擇自己的投資組合,預留犯錯空間,睡得好才是最重要的指標。
保持耐心,等待時間發酵
有超過2000本書在討論Warren Buffett(華倫 巴菲特)的投資致富之道,但很少有書談到他是多早就開始投資。
2024年93歲的巴菲特淨資產有1413億美元,其中的1403億是他在60歲後才賺到的。
巴菲特從10歲就開始認真投資,30歲時就已經有100萬美元的淨資產,他投資的時間已經超過80年。
如果平行時空的他跟普遍的一般人一樣,30歲拿著2.5萬美元開始投資,保持著22%的高報酬率,並在60歲退休,這樣他的資產會有多少呢?
答案是1190萬美元,比起現在少了超過99.9%的淨資產。
雖然報酬率不變,但少了50年的複利時間,這就是其中的關鍵。
保持耐心,等待時間發酵是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
最開心的花錢方式
美國的心理學家Angus Campbel在1981年出版<美國的幸福感>一書中,總結了什麼是幸福。
裡面提到,和幸福最直接相關的指標是能夠掌控自己生活的程度,就是可以和想要的人做想做的事,比起薪水多寡、房屋大小、職位高低更加相關。
這讓我想到在之前寫金錢超思考的心得中提到,最快樂的花錢方式就是買體驗,和買名錶、名牌包相比,去一趟旅遊、看一場畫展以及上一堂油畫課…等體驗更加快樂。
錢買不到尊重和羨慕
累積到財富後,你可能會想開始彰顯自己,但作者建議你不要這樣做。
當你擁有一輛法拉利或是藍寶堅尼時,可能會幻想別人看到覺得:你很成功、你很聰明、你很有錢、你很有品味。
很抱歉你錯了,大家其實都只是在關注著那台車,心想,如果「我」有那台車,那別人一定會很羨慕我。
你以為別人會在意你,但殊不知是在意自己。
如果想要透過外在物品來獲得尊重和羨慕,那方向完全錯了,謙卑、慷慨、同理心才是真正能獲得尊重的特質。
人生的終極目標
我們努力工作、存錢、投資,其實最終的目的就是擁有「自由」。
在一早起來可以決定今天自己想和喜歡的人做什麼、不想做什麼,這是再幸福不過的事情。
Karl Pillemer是一位研究老年的社會學家,他曾訪問過一千名美國銀髮族,詢問他們人生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什麼:
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你如果想快樂,就應該試圖盡可能努力工作,賺錢買進你想要的一切。
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說,你至少得和周遭的人一樣有錢,而且要比他們有錢才是真正的成功。
他們珍視的事物反倒是良好的友誼、成為某個團體的一份子,以及與兒女共度美好、閒暇時光。
真正的成功就是退出一場永無止境的競爭,調整自己的活動,但求心靈平靜-Nassim Taleb
後記
這次是我第二次讀致富心態,2021年剛出版的時候,小山姆正困在一份不喜歡的工作裡,就算看完這本書,還是沒有什麼感覺,對於時間可以買到自由我也認為那是65歲退休之後的事情,一切離我很遙遠。
然而在兩週前第二次閱讀時,已經過了三年,這之間我離開上一份工作,帶著一點積蓄流浪了一段時間,並選擇一份時間自由的工作回歸職場,這中間的一切變化讓我認同許多內容,並且一定要繼續實踐下去,才選擇分享給大家。
回顧自己最開心的時刻,就是上一份工作離職後去東南亞流浪三個月的時間,整趟旅程所有的花費只有12萬台幣,為了省錢住進一間房十個人的青年旅館、騎著摩托車或是頂的大太陽移動,但享受到無比的自由,每天醒來就想著今天要到哪裡探險,同時也認識了世界各地的旅人,這些無價的回憶是金錢買不到的。
很高興出生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能有許多好的資源讓我們學習,因為這本書讓我更確定現在的選擇是對的,存款雖然不是財務自由的數字,但足以讓我在三年內做任何我想做的任何事,還能持續保持資產的成長,加上工作的時間彈性,是目前最好的狀態。
鼓勵那些已經擁有一些積蓄的讀者,可以勇敢的去換取一段時間的自由,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體驗,甚至是改變一生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