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在26歲即將成為跨國公司的財務長時,內心突然出現一股聲音,告訴他應該放下一切到泰國出家,17年後內心一股聲音又再次出現,這次是提醒他應該回家了,於是反俗的他到各地開課、演講,並在2020年出版我可能錯了,並於2022年因漸凍症去世,享壽60歲。
我可能錯了是作者從出家前到反俗後中間的故事,並在故事中傳達他在這些日子裡面學到的智慧。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小山姆逐漸感到釋懷,一直以來,我很難享受好好的休息放鬆,總覺得只要沒有做正事,就會有股罪惡感從心底竄出,直到看這本書,我才將責怪自己的心稍稍放下,目前仍在學習當中。
作者不諱言的在書中告訴大家,就算是一位每天冥想數小時,出家十七年的僧人,也會有懷疑自我、憤怒、焦慮甚至罹患憂鬱症的狀況,那更何況身為平凡人的我們呢?
底下小山姆整理了五個對大家最有幫助的內容,也很鼓勵大家閱讀原著,或許你得到的和我得到的不一樣。
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我們已經習慣用最快的速度得到答案,手機瀏覽器打開,任何你想要知道的訊息都可以透過網路查詢,也因為如此,你還記得上次靜下心來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是什麼時候嗎?
我們時常在感到焦慮、煩躁時更會透過網路找尋解方,在Google的收尋欄打上「減輕壓力的方法」、「怎麼找到喜歡的工作」、「要怎麼忘記煩惱」…等。
彷彿這樣做會到那個絕對的答案,但結果總是事與願違,只感到更加焦慮。
作者在書中說,我們應該要靜下來,暫時不要從外面追求答案,反而是有耐心地且平靜聆聽自己的聲音,事情會出乎意料地變得清晰。
帶著「不知道」去面對世界,減少「我已經知道」的想法。
當你總是帶著「我已經知道」的想法去面對這個世界,你會覺得一切變得無趣,因為「你都已經知道了」,沒有什麼是需要你去學習和認識的了。
與人相處的時候,不知道你有沒有遇過那種經驗,當你想開口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方卻不停地打斷,表達他的意見,彷彿你想說的他全都知道了,這樣的感受應該非常的差。
而當你帶著「不知道」去和人聊天時,就算你從頭到尾其實只是透過好奇詢問的方式,讓對方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方也會覺得你很會聊天。
「不知道」就像是敞開大門讓各式各樣的人進來,只要你能帶走任何一個新的想法,都是你賺到。
「我已經知道」就像是緊閉大門,不歡迎任何人進來,只能活在自己已知的世界裡度過每一天。
不要相信你的每一個念頭
大腦無時無刻會有不同的念頭飄過,而某些念頭會讓你開始產生自我懷疑和情緒低落,像是「那個人是不是不喜歡我」、「我做這個決定會不會很糟」、「我是不是不值得被如此對待」…等。
你會發現,這些念頭並不是我們刻意要去想,而是不自覺地出現在大腦中,代表我們根本控制不了這些念頭要不要出現,但作者告訴我們有件事是可以做的。
那就是「不要相信你的每一個念頭」,這是可以操控在你我手上的,透過這個觀念,我們可以更不被這些不喜歡的念頭給擊退。
擁抱不確定,放下對未來的執著和控制
心流(Flow)這個詞,我想大家已經非常熟悉,指的就是當你全神貫注在當下行動時那種全身酥麻的狀態。
那為什麼心流這樣舒服的感受沒辦法一直出現呢?
因為人類討厭不確定性,我們積極的想要知道還沒發生的未來應該會怎麼發展,我們又應該要怎麼去控制它。
當我們一直把心思放在那個還看不到的未來,自然就沒辦法感受到唯有將注意力放在當下才會出現的心流。
我們很難去反轉討厭不確定性的DNA,但每當這樣的念頭出現時就可以提醒自己將注意力放在當下,心靈的成長,很大一部分就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
我們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人生總有一天會結束。
所以好好關注當下吧。
待他人好,從善待自己開始
作者在修行時遵從的是佛教的意念,也相信人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對待他人好。
在書中,作者提到:只要你無法對自己慈悲,你對他人的慈悲就永遠有缺漏,也有些脆弱。
只要是人,內心偶爾都會有難受和傷痛,如果我們可以帶著更多的敏銳度、耐心和同理心來對待自己該有多好,而不是嚴格的去看待自己,像是內在聲音去批評自己不知足、愛忌妒、玻璃心…等。
我們都會對他人好了,對更重要的自己應該更加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