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nathan Clements在華爾街日報擔任財經專欄作家超過25年的時間,在這本<金錢超思考>中他想告訴大家如何透過時間慢慢的致富,並且該怎麼把錢花的開心。
除了適合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讀,也適合那些埋首在工作,身上開始有些積蓄,卻找不到快樂的人,重新思考金錢對於自己來說是代表什麼?又該怎麼好好花錢。
小山姆將本書的心得整理成上下兩部份,第一部分談論該如何理財,第二部分談工作如何快樂、又該怎麼花錢才開心。
年輕時透過人力資本賺錢,年老透過投資組合賺錢
在年輕的時候,用人力資本也就是工作賺錢是最快的方式,同樣要存到100萬,在沒有本錢的狀況下投資,假設原始資金有10萬,假設每年投資報酬率和巴菲特一樣有20%,需要13年才可以達成。
用工作賺錢、存錢的方式,月薪四萬,每月存下兩萬,並投入指數型基金中,3年半就可以達成目標。
因此當你在年輕時,別想著整天要投資發財,還是好好工作或是找到自己的內在動機並持續參與市場比較重要。
當邁入老年,前期累積的本金已到一定的數目,透過投資組合的方式,每年若以保守的計算5%報酬率,本金1000萬下就能夠每年有50萬的現金流。
因此在年輕時應該努力投資自己的人力資本,提高收入並參與市場,在年老累積一筆本金後透過投資組合來產生現金流。
投資指數型基金,而非主動式基金
主動式基金績效很難持續贏過大盤
標準普爾道瓊指數公司公布的研究報告,美國主動式管理基金優於大盤的數量是20%,聽起來還不錯,但歷史只能告訴我們過去的狀況,未來卻不得而知,我們可以選擇過去五年績效前25%的基金,但只有1/4的機率會在下個五年繼續保持前25%。
主動式基金的成本大於指數型基金
以美國為例,主動式基金每年的成本約2.27%,而指數型基金則是0.06%,這之間的差異大於30倍,主動式基金要贏過大盤已經不容易,在對比績效的時候還要先扣掉2%的成本費用。
等待長期的累積的果實,忽略短期漲跌
如果投資於美國市場,長期的平均報酬率大約是10%,而實際市場的報酬並不是穩定不變的,其中一定有漲有跌。
當市場在下跌的過程,我們期望他們最終能回復到應有的水準,而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這點而選擇在下跌時將手中的股票清空,那就是缺少長期投資的觀念。
退休是最後一個目標,但請放在第一位思考
我們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目標,像是:買一間40坪的房子、讓小孩能夠出國讀書、環遊世界一周…等,每個人的目標都不一樣,然而除非少數的人想要工作到臨終的那刻,不然『退休』永遠是最後一項目標。
『退休』意味著我們將不再有收入支應生活開銷,需要從自己的口袋掏錢出來,這表示我們需要有一筆不少的存款,並且搭配適當的投資組合提供報酬率(以保守計算5%),產生穩定的現金流。
每個人的現金流設定的不一樣,倒除回5%就可以算出要多少存款。
存款計算範例:每年要有60萬的現金流,60萬除5%=1200萬。
為什麼說必須要將最後一個目標退休放在第一位思考,並且愈早開始愈好?
上述提到的存款來源就是當開始有了收入後,透過儲蓄「持續投資」+「時間」來產生。
放在第一位思考
放在第一位思考表示,在為其他目標支出前應該先規劃一部份用來累積退休資產使用,撥出的資金愈多,需要的時間就愈短。
每月投入10000元在美國大盤指數基金,需要24年可以累積到1200萬,而每月投資5000元則需要30.5年,其中差了六年半的時間。
每月投入資金 | 報酬率 | 累積終值 | 需要的時間(年) |
10000 | 10% | 1200萬 | 24 |
5000 | 10% | 1200萬 | 30.5 |
愈早開始愈好
愈早開始愈好表示,透過時間的累積,才能夠顯現出複利的效果。
如果都選擇在65歲退休,一個從25歲開始規劃的年輕人和45歲才規劃的中年人,累積到65歲退休的資產竟然差了快8倍,這就是時間加上複利的威力。
開始投資年齡 | 投資結束年齡 | 投資時間(年) | 每月投入資金 | 報酬率 | 累積終值 |
25歲 | 65歲 | 40 | 5000 | 10% | 3188萬 |
45歲 | 65歲 | 20 | 5000 | 10% | 382萬 |
保險是幫助你避開財務藍圖上危機的好工具
在累積資產的過程中,會面臨兩種風險影響收入,第一種風險是工作被裁員、公司倒閉的風險,這需要透過累積自己的人力資本來降低風險。
而另一項風險則是人身風險,包含生病、意外、失能都算在其中,只要發生任何一項就有可能讓收入中斷或甚至是危害到家人以及自己的存款。
這時就需要透過保險的方式來將以上的人身風險轉嫁出去,幸運的話我們只需要一段時間的治療,透過保險金支付醫療費的方式,不減損存款的狀態下再次回到工作崗位。
若不幸因為疾病或是意外身故,留下來的家人也能夠領到一大筆身故理賠金,用來支應房貸、車貸以及其他的家裡開銷,不讓家庭陷入經濟困境。
下半部將告訴你如何找到開心的工作,以及快樂花錢。
[…] 在上半部中提到的是累積資產的正確觀念,而下半部則是要來談論那些讓我們『快樂』的事,如何找到發自內心快樂的工作、如何快樂的花錢,以及如何快樂的存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