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am Grant(亞當格蘭特)是一位組織心理學家,也是寫過好幾本暢銷書的作者,在這本新書「隱性潛能」中,他想要告訴大家,放下天才的想法,每個人都有機會釋放隱性潛能,並成就大事。
音樂神童、數學天才、天生的運動員,我們時常將有才華的人和與生俱來的能力連結在一起。
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是因為缺少了「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有隱性潛能,只是需要被激發出來。
作者認為潛能的激發需要培養品格技能,這些技能可以陪伴你在任何領域成長。
底下小山姆整理出五個你可以加入生活中的品格技能。
追求不適感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要鼓起勇氣的去找那些做起來會有不適感的事情做,這是讓我們成長的方式。
該從哪邊去找這些事情呢?
這些通常是你逃避不想做的事情,因為大腦在接觸陌生事物時,習慣找最輕鬆的事情做,這反而阻礙我們成長。
舉學習一個新語言的例子來說:
我們會選擇去看書、看劇來學一項語言,這做起來相對輕鬆。
如果我們選擇直接去和母語者對話,我們會覺得很不舒服,你會擔心說錯文法的尷尬感,或是腦中瘋狂運轉找尋單字的緊張感…等。
後者是幫助你成長最快的方式。
下次當你感覺做某件事情造成不適感,並且想要放棄時,提醒自己這就是在成長的證明。
像海綿一樣主動吸收和過濾
主動吸收並追求成長
大家都應該知道主動吸收就是積極的去找尋新的知識、技巧和建議,而非坐等別人告訴你應該要怎麼做。
除了主動吸收還不夠,作者在書中區分了兩種主動吸收的人,一種是追求自我滿足,另一種則是追求自我成長。
追求自我滿足的人,在主動吸收到和自己的觀念不同或是負面的回饋時,會選擇自動篩選掉而完全聽不進去。
而追求成長的人,會主動的去詢問建議,渴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幫助自己再下一次做類似的事情時更加進步,而不會去糾結自己做錯的事情。
從三個指標主動過濾建議
在主動尋求建議的過程中,我們也不是照單全收,可以透過三個指標判斷是否該採取建議,或者只是雜訊。
- 關心度
- 提出建議的人是否關心你,希望能真心地幫助你對你做最好的事。
- 熟悉度
- 提出建議的人是否了解你,知道你做事的方式或是個性。
- 可信度
- 提出建議的人在這項領域是否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
如果三項都符合,那是最棒的建議,應該要仔細思考,並嘗試修正自己。
如果符合關心度、熟悉度,但不符合可信度,那提出來的建議可能是錯誤的。
如果符合熟悉度、可信度,但不符合關心度,那提出來的建議可能不是真心想要幫你。
如果符合關心度、可信度,但不符合熟悉度,那提出來的建議可能不適合你。
如果三項都不符合,那完全無需理會。
將任務加入刻意玩樂的元素
為了達成卓越,我們會直覺地認為應該要更加努力。
作者在書中告訴我們,那些高成就的音樂家,他很少強迫自己練習,他們投入練習不是因為「應該」練習,而是他們「想要」練習。
當練習是出自於內心熱情時,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把熱情融入練習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刻意玩樂」。
刻意玩樂需要你重新設計任務,將複雜的任務拆解成簡單的部分,並且在其中加入激勵性和趣味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要讓自己提高閱讀量以及增加寫作技巧,可以加入以下刻意玩樂的點子。
- 挑戰自己花30分鐘閱讀,再花10分鐘寫下剛才內容作者想要表達什麼。
- 找幾個朋友建立30天挑戰,每週發佈一篇心得。
休息和努力一樣重要
除了努力的投入之外,適當的安排休息也非常重要,書中提到休息的三個好處。
- 休息能讓你對於任務保持興趣,而不降低動力,太長時間投入會讓你疲乏,甚至過勞。
- 休息能夠激發新點子,當抽離忙碌的手邊工作時,大腦會進入漫遊,可能會提供你完全沒思考過的方向或是點子。
- 休息能夠加深學習,經過實驗顯示,當你學習後休息,記憶力不會減少,反而是增加,過了24小時後才會隨著遺忘曲線下降,你需要做的只是複習,隨著時間過去,複習的間隔也可以拉長。
萎靡時轉向其他目標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感覺,當你在一件事情卡關太久時,會陷入一種明明知道該做什麼,但身體就是懶懶的不想動。
感覺每天都像是週一症候群一樣,眼看著時間流逝,並同時責怪自己浪費時間,這就稱之為萎靡。
我們該做的不是想盡辦法投入更多時間解決這件事,而應該要轉向去做其他你喜歡的嗜好。
這件嗜好要和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相關,畫畫、拼樂高、彈吉他…等都可以。
經過實驗發現,執行嗜好不僅不會浪費時間,在嗜好上得到的成就感,反而能給予你在執行那件讓你卡關的事情時更有動力,成就感僅需要一點點就足以幫你增加動力。
這就好像是你在高速公路開車,但車上的油用光了,你稍微偏離主幹道到加油站加滿油一樣。
當你感到做某件事情已經產生很大的無力感時,先試著放手休息一下,找一件自己的嗜好來做,充飽電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