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於生產力往往有個錯誤迷思,總認為生產力和自律相關,愈自律表示生產力愈高,於是給了自己太多的壓力,想盡辦法做得更多。
然而在這本「高效原力」中,作者Ali Abdaal是一位醫師,同時也是個擁有超過580萬訂閱者的Youtuber,他在這本書推翻了大家對於生產力的錯誤觀念。
人類並非機器,不是下指令就可以正確且不停的做事,要做好事情,最重要的關鍵是心情要愉快,當心情愉快,做事情的品質和速度都會提高,也就是所謂的提高生產力。
今天這篇文章,想告訴大家如何從設定目標開始,並解決在路途中可能會造成我們不開心,進而導致生產力下降的原因。
用生命之輪來想像一年後的成就
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生命之輪,共有三大項及九小項,包含了人生全部的面向。
健康:身體、心理、心靈
工作:使命、金錢、成長
人際關係:家庭、感情、朋友
我們需要花點時間,預想自己一年後在這九個面向上面有什麼成就,設定一年的原因在於太久遠的未來我們會改變,一年的中期目標讓自己更有動力達到。
在填寫的過程我們必須保持真心,當要投入精力執行時,價值觀和行動愈相符,能夠愈專注。
以下為書中的範例
每天用三項行動來更靠近目標
接著每天執行三件事,這三件事要和目標相關,把中期的計劃拆解成每天執行的活動,感覺起來會不那麼困難。
行動愈具體愈好,包含執行的內容、時間、地點…等。
如果你的生命之輪身體健康目標是一年瘦10公斤,並可以看到清楚的肌肉線條。
一週可能要有4天的每日任務是,下班後馬上到健身房重訓1小時。
將枯燥的事情加上樂趣
沒有人喜歡做無聊的事情,不過目標通常都是由每天的小任務所堆積而成,有時候小任務確實不是那麼有趣,我們可以將這些小任務加上樂趣,像是找夥伴陪伴、完成給予獎勵、搭配音樂…等,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式。
好比說:
一個人健身無聊,找朋友一起去。
閱讀有時會感到無趣,播輕音樂泡一壺茶,坐在沙發上閱讀。
把失敗當成實驗
擔心失敗是許多人的困擾,更會因此而不敢做出改變。
我們應該要用實驗心態來看待失敗,把每一次的失敗經驗都當成獲得成功之前的知識點。
如果你的目標是找到做起來有成就感、愉快的職涯。
每一份做起來討厭的實習和工作,都不是「失敗」或是「浪費時間」。
而是告訴你,這不是你要的職涯,你應該選別條道路。
把自己的目標以及路途上可能會遇到的失敗列出來。
並提醒自己,不要把失敗當成是失敗,而是成功之前的每一個經驗收集。
替代性成功經驗
當你在執行一項困難的任務或是感到壓力的工作時,可以試著去找有過相同經驗的人聊天,能夠幫助你提升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成功。
就算沒有認識這樣的人我們還是可以將替代性成功經驗融入生活中。
閱讀書籍、聽Podcast、看Youtube都是可以選擇的方式,
藉由這些工具和找到和你在相同經歷挑戰並且成功的人,聽他們克服挑戰的故事,和他們共度時光,讓自己沉浸在替代性成功經驗中。
大腦會開始告訴你,如果他們可以成功,那你一定也能做到。
找到拖延的根本原因
會拖延行動,並非只是單純懶惰,背後通常有個原因隱藏其中,大多數都和「不確定性」以及「恐懼」這兩者相關。
我們必須先釐清原因才能繼續行動,告訴拖延症的人做就對了,如同請憂鬱症的患者想開一點一樣荒謬。
解決不確定性
我們每做出的一項決定,都會伴隨著不確定,像是不確定什麼時候有結果、結果如何、中間有什麼困難。
但如果我們知道目標在哪裡,我們就可以先從最關鍵的幾步往前邁進,遇到困難再想辦法解決就好。
這就好比我們要從台灣出發到瑞士爬白朗峰,在完全不曉得如何抵達之前,我們可以先查如何到達瑞士、如何到白朗峰下、申請登山證…等。
途中一樣有非常多不確定性,但我們知道爬白朗峰是我的目的,那我們就會想盡辦法解決。
解決恐懼
恐懼的第一件事是大聲說出恐懼的原因,知道原因後可以透過把自己當成朋友的方式給自己建議。
害怕離職空窗期會讓我很慌。→
難得有機會休息,完全不被工作煩惱,可以環島、到歐洲當背包客…等,未來可能還有30年工作的時間,休息1-2個月有什麼?這是大家都很羨慕的事情誒!
把自己當成朋友來給建議的時候,能跳脫出懷疑自己的迴圈,並用更客觀的角度看待問題。
原諒自己沒做到,不進入放棄型心態
最一開始提到,我們不是機器,總會有心情高低起伏的時候,當自己沒有做到時,先不要急著怪罪自己怎麼那麼糟,嘗試往另一處思考,這並非找藉口,而是要讓自己不進入放棄型心態。
舉例來說,本來預計週六7點要起床寫作4小時,但卻睡到9點,這時我們可以換個方向想,至少我多睡了兩個小時,更有精神一點,接著投入剩下的兩小時寫作。
而不是起床後自責自己睡得好晚,那麼糟糕的開始乾脆一整天就算了,於是打開Netflix看一天的劇,這就是所謂的放棄型心態。
兩小時的投入比什麼都沒有還好,況且心情的影響可能會延續至隔天,這就會造成連鎖反應了。
刻意休息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手上有一個工作上需要解決的困難問題,無論你坐在電腦桌前多久,想破了頭卻還是沒有答案。
到了晚上回家洗澡的時候,隨著熱水沖洗身上的泡沫產生出的煙霧和芳香,讓你進入放鬆狀態,忽然間那個困擾你的問題就有了解法。
這就是所謂的「淋浴間思考」,當大腦在放鬆的狀態下,創意的解決方案都在這時候產生。
大腦在放鬆的狀態,會進入預設模式,可以讓你回想過去、思考未來以及做白日夢。
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不會給自己時間和空間,讓大腦進入預設模式。
社會的價值觀是要不斷地思考、提高生產力、將行事曆填滿,心靈的漫遊和浪費時間則被劃上了等號。
我們應該要在行事曆上安排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好讓自己的大腦進入放鬆的狀態。
這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做,任由大腦的思考隨意地飄向各處。
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那些困擾你許久的問題,很可能就是在這些時間解決的。
後記:開心最重要
小山姆其實也非常著迷於生產力,只要空閒的時間沒有做事我就會覺得很自責,認為自己在耍廢。
然而愈是這樣想,我就愈陷入什麼都提不起勁做事的狀態,直到重新振作起來為止。
從大學以來十年的時間就陷入了「生產力魔咒」當中。
直到讀了這本書後,對於生產力有全新的想法,原來不是逼迫自己自律就能夠達到,更重要的是照顧到心情。
做得開心最重要,推薦給也正在為生產力焦慮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