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你的錢留到死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人生是體驗的總和,有些事情想做,現在就要去做。

「別把你的錢留到死」這本書和其他的理財書籍很不一樣,裡面沒有教大家要怎麼投資、儲蓄,才能夠好好退休,過想過的生活。

投資、儲蓄並非不重要,但當走到人生的盡頭時,這些錢並不能陪你到另一個世界,所以如何在這一生中透過金錢創造最豐富的體驗是最重要的事。

這本書給了大家一個新的思考方式:人生就是每一年、每一個月、每一天體驗的總和。

大家有列過願望清單(Bucket List)嗎?你執行了哪幾項了呢?

其實如果仔細思考,有些事情現在不做,未來會做的機率是愈來愈小。

你很難在40歲去背包旅行三個月。

也很難在60歲去玩高空彈跳。

小山姆在這篇文章中整理了書中6個重點和心得,也給大家一個人生的時間計畫表,去思考該在什麼時候完成什麼體驗。

你的人生就是體驗的總和

不論你是20多歲的年輕人,還是60歲接近退休的長輩,都請你試想一下,現在的你迎接生命的最後一刻,要開始回想這一輩子的人生。

從年輕時期,拚命讀書考試的那幾個月,到上了大學參加了社團或是營隊。

出社會後,開始了第一份工作,難得的休假日可能窩在家一整天,偶爾請個兩三天假和朋友去出國玩。

步入中年後開始有了家庭,到這個階段,比較年輕的人可能沒有這些回憶,但可以想像未來的樣子。

人的一生就是由這每一年、每一月、細分到每一天的體驗所組成的。

如果能夠把體驗的價值最大化,那就最快樂、圓滿的人生。

但是,我們真的有去控制自己的人生嗎?還是透過習以為常的方式,任由每一天這樣進行下去?

從今天開始有意識地生活

如果不規劃自己的生活,時間還是會一點一滴的過去,就像是汽車的自動駕駛,但遵循的道路是傳統文化的模式。

一切按照著既定的模式走下去,不變的是你還是會走向人生的終點,只是不是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過完這趟旅程。

這週你有做哪些事情,是內心真的想去做而行動的嗎?

你有哪些中長遠的目標,也正在一點一滴進行中嗎?

如果都沒有的話,從今天開始思考,過有意識地生活。

讓我想起「納瓦爾寶典」裡的一句話:

人有兩段人生,
第二段人生開始於當你發現自己只能活一次。

有些事情想做,現在就要去做

作者在書中分享一個故事,在他20出頭歲時,和室友一起合租一間公寓,一樣做一份年薪不到2萬美元的迎賓員。

作者的室友有天突然決定請三個月的假,到歐洲當背包客旅行,他當然沒有錢,甚至和高利貸借了1萬美元(這裡並不是鼓勵要去借高利貸)。

和高利貸借錢、放棄升遷的可能,而且在90年代初期缺少行動網路的方便,歐洲一定很危險…等,各種原因讓作者覺得室友瘋了。

然而三個月過去,室友回來後還是和作者做一樣的工作、領一樣的薪水,但在旅途中,他看了德國的集中營、在法國公園裡消磨了一個下午、在希臘墜入愛河…等,這些體驗讓他徹地的打開了新的視野,也因為結識了世界各地的年輕旅客,更了解自己。

這些旅途上的故事讓作者感到後悔,當30歲第一次踏上歐洲時,他沒辦法獲得室友在20出頭歲的感受,很難和20歲的年輕小伙混在一起,身上也有更多責任,甚至沒辦法請一個月的假。最後很遺憾的做下結論:應該早一點去才對。

記憶股息,體驗愈早做利息愈多

如果你把花錢買體驗當作是投資來看,回憶就是體驗所產生的股息。

當這項體驗愈早做,經過時間的累積,所產生的股息就會愈多,快樂的程度甚至超過這項體驗本身所帶來的感受。

2017年,我去了周杰倫的演唱會,甚至買到第一排第一號的位置。(是的,我是周杰倫的忠實粉絲)

當時我其實很掙扎要不要參加,票價5800臺幣,加上來回高鐵費和住宿就超過一萬,對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來說超過一個月的生活費,最後我還是去了。

我很慶幸當初做了這個決定。

已經過了7年了,時不時腦海中還是會出現周杰倫在我面前唱半島鐵盒的畫面,這就是記憶股息的效應,我想這些回憶,不管過了幾年都會出現的。

所以說,當有些體驗你猶豫要不要花錢參加時,從這個方向思考一下,我們都知道儲蓄是理財重要的一環,但無期限的推延享受,是更笨的方法。

幫自己的人生設定時間表

讀者們應該都聽過願望清單(Bucket List),就是在一張紙上盡可能地列出你想要做的所有事情,可能有50、100個,包括高空彈跳、環遊世界、背包環歐3個月這些最常見的項目。

但人生設定時間表和願望清單不一樣,願望清單就只是一大堆你「未來某個時間點」想做的事情,人生設定時間表必須要設定這些事情你「什麼時候要做」。

當著手開始規劃的時候,你會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當一個人生階段過了,有些事你就再也不會去做了。

因為你很難將高空彈跳或是背包旅行放到60歲再去執行。

人生設定時間表可以讓你思考你現在該做什麼以及你該怎麼規劃接下來的生活。

面對健康的不確定性,要透過保險和運動解決

如果存錢是為了之後健康出狀況要看醫生用,是錯誤的做法。

原因是未來的健康是不確定的,你不知道將來是否會罹患癌症、發生意外或是保持健康。

面對不確定的事情,代表你要存的錢也是不確定的,存太少擔心不夠,存太多又會排擠其他預算。

應該要透過保險先轉嫁風險和不確定性,當生病時就有足夠的醫療保險能夠支應。

另外,保持運動習慣讓身體健康,能夠獲得更大的滿足感。

舉例來說,一樣是45歲,如果你有重訓習慣,維持一定的肌肉量,登山的過程享受雲霧繚繞,體驗可能是90分,但如果沒有這項習慣,登山的過程只感覺到疲憊和氣喘吁吁,體驗可能只有60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