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力

擁有深度工作力,讓你成為職場上最頂尖的人才。

Cal Newport(卡爾 紐波特)是小山姆非常喜歡的一位作者,他的書我幾乎都讀過了,他出版的中文書名都會被冠上「深度…」,像是「深度職場力」、「深度學習力」、「深度工作力」,雖然有幾本書名其實翻譯並不是很好,但內容則不讓人失望。

這次想要分享的是深度工作力,作者在書中提到未來人才的樣貌,並且透過神經學、心理學甚至是哲學來證明可以在一件事上有深度的專注力,才能夠成為頂尖的人才。

在辦公室的工作,很容易被電話、電子郵件,甚至是經過你旁邊的同事打斷你手邊的工作,讓工作和思考都變得破碎。

可以試著回想,你上一次認真在手邊的工作一小時,都沒有人打擾你是什麼時候?

很有可能根本想不到,這非常正常。

或許你從沒想過可以專注在手邊工作長達三、四小時,今天小山姆會告訴大家如何處理那些惱人的電子郵件,以及整合幾個書中的深度工作方法,讓辦公室工作者也可以使用。

深度工作力讓你成為1%的頂尖人才

作者在書中透過一層一層的拆解,告訴你為什麼深度工作力可以讓你成為1%的頂尖人才。

在這個時代能夠脫穎而出成為贏家的有兩種人:

能透過人工智慧發揮創造力的人。

在各自領域成為超級明星的人。(一人可以代替十個平庸的人)

而要成為上面兩種人就必須有以下兩種能力:

快速精通專業技術的學習能力。

在品質和速度上達到高水準的生產能力。

要累積上面兩種能力,單純投入時間在專業領域還不夠,更要加上「專注力」這項指標。

真正的公式應該如下:

高品質的生產工作=花費的時間X專注的程度

不要小看在數個工作切換帶來的破壞

為什麼「專注力」這項指標那麼重要?

舉例來說:當你正在寫一支程式時,每隔幾分鐘就去確認收件匣,看到一封信件標題寫著,[A程式有Bug,有空請協助確認]。

就算你心想待會再處理,先把這支程式寫到一個段落,你的注意力還是會分心去思考那支A程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這就是「注意力殘留」帶來的問題,每次的工作切換都需要花費時間重新進入狀況,如果你的注意力常常被好幾項工作拆成碎片,那裡注意一點,這裡留意一下,就無法提高生產工作的品質。

意志力就像是肌肉一樣會疲勞,如果老是動用意志力將注意力從各種新鮮事,拉回到手上這件最重要的事情,會耗費大量的精神。

無聊就滑手機會讓你愈來愈無法專心

滑手機本身不會減少專注的能力,有問題的是,當你感覺到無聊,像是排隊候位、等餐點上桌…等時候,就拿起手機出來滑,這會導致你的心智無法缺少新鮮感。

這樣的心智混亂,會讓你很難從事深度工作。

每當你需要有高度專注時,心智就會引導你去做一些更簡單的事情,像是檢查信箱、回覆一些不重要的郵件…等。

透過有意義的活動達到放鬆

在週末或是休息時間,安排自己想要做的休閒娛樂,可以是閱讀一本精彩的書、打一場有挑戰性的電動、和心愛的人去戶外野餐…等,這些休閒活動都需要你主動的去參與和感受。

而被動的接收資訊像是滑短影音或是社群媒體這就要排除在外。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先想好應該要怎麼運用這段時間,你可能會擔心就連休閒活動都要計劃,會不會違背了放鬆的目的。

實際上根據實驗,如果讓心智在放鬆的時候是做有意義的事,一天結束後會感到更充實,而且第二天也會更放鬆,比起在網路上漫遊消耗你的注意力來的更好。

預先安排分心時間

我們沒有辦法避免手機這項帶來許多幫助的科技產品,但他同時也造成我們分心的最大源頭。

最好的策略就是透過安排分心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盡情地使用手機,也許是每兩個小時可以使用一次。

在這兩個小時的期間內,無論是無聊也好,習慣也罷,你一定會面臨到想要碰手機的衝動,這時候就更要克制自己不能碰它。

這就好比在訓練肌肉一樣的訓練心智能力,每一次的練習都能讓心智更加強壯,慢慢的時間可以愈拉愈長,分心的次數也會慢慢減少。

如何處理源源不絕的電子郵件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辦公室的工作者每天大約花30%的時間在閱讀和回覆電子郵件,如果以工作8小時來計算,代表一天花超過兩小時在電子郵件上。

那種為了要清空收件匣導致沒辦法專心思考、處理手邊專案的痛苦到底該怎麼解決呢?

把握一個原則,「拒絕讓電子郵件變成乒乓球來回對打。」

這個原則可以化為兩個行動。

一、回信時多下點功夫,讓對方把資訊補充完整。

舉例來說,當對方的信件內容是:

「上次找你聊的A公司那個合作案,A公司希望能夠繼續發展下去,有空一起討論嗎?」

回信的時候,盡量讓他變成最後一封,定案下來。

「沒問題,目前A公司針對合作案有什麼想法或是資料,以及目前你的想法,方便先簡述或提供檔案讓我知道嗎?我也會針對你們的想法同步思考,並在下次進行討論。

下週一、三、五的14:00-16:00有空,這兩天哪一天你方便直接回信告訴我,我們就以這個時間點為主,目前101會議室沒有人使用,我也會直接借用。」

這樣完整的回覆可以避免來回的溝通,讓信件往返的次數降到最低。

二、別回信。

如果對方只是丟了一個廣泛的問題給你,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去幫對方解決問題,那就不要回覆信件。(p.s.這當然對方是誰,如果對方是執行長要找你,可千萬不能這麼做。)

剛開始可能不習慣這樣做,但必須打破一項規則,那就是所有信件都需要回覆,當你用這項策略時免不了會讓某部分的人生氣或是困惑。

但就像暢銷書作家和Podcast製作人Tim Ferriss所說的,「培養讓小壞事發生的習慣,如果你不這樣做,你永遠沒時間做改變生命的大事。」

最適合一般工作者的深度工作計畫表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許多不同形式的深度工作方式,而我整合了其中兩項,最適合一般辦公室上班族使用,會需要使用行事曆,並且以小時為單位,電子是最好的,因為隨時會修改。

一、必要的淺薄工作先安排

首先在每週的第一天,先將一些必要的淺薄工作列在行事曆上,像是每日站會、週會,或是早已確定好的會議。

二、給自己每日4小時的深度工作時間,安排最重要的事情。

接著在每天行事曆空白之處,框下4小時做深度工作使用,可能是寫程式、規劃專案計畫、設計…等,依據不同職位深度工作的內容當然不同,但要記得安排自己最重要的事情。

這4個小時最好的做法是連續的4小時,真的沒辦法則是2+2小時。

如同前面段落提到的,在各個工作之間切換會造成注意力殘留的問題,因此規劃一個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夠達到深度工作的效果。

在這段期間非必要不要接電話、打開電子郵件信箱、和別人討論事情…等。

三、剩餘時間在安排其他會議

在規劃自己每天4小時的深度工作後,剩下的時間就可以拿來安排淺薄的工作,像是臨時的會議、和跨部門同事的討論、回電子郵件…等。

在一開始一定會覺得很挫折,會有很多人不斷地找你,打斷你的深度工作。

這時候你需要分辨這是可以先推辭或是不行,像是主管馬上要找你,甚至是公司的高階主管要緊急開會,這時就必須得放下手邊工作。

別氣餒,一開始你會不停地修改自己的行事曆,這就是為什麼用電子行事曆比較適合,並且讓同事習慣沒辦法馬上要找到你。

甚至你可以告訴你的主管關於深度工作的計畫,聽看看他的反應。

除此之外,每週紀錄自己深度工作的時數,以及那項工作的進度,確認自己有在進步的路上。

經過的時間累積回頭看,你會發現自己不一樣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